x
t
六盘水市第四中学建于1972年,新校区位于六盘水市高中教育城,是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政府按照省级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建设的区属龙头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4万㎡,建筑面积15万㎡,单体建筑21栋,各种现代化设施设备齐全。学校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现有教职工260人,学生3160名,60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56名,其中高级教师73人,中级教师118人,研究生学历85人,公费师范院校毕业46人,全国优秀教师2名,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4名,市级名校长1人,市级名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24人,市级骨干班主任8人、市级名班主任6人。建校以来,共5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人获全省高考第一名,2人获全省高考第二名,3人获全省高考第三名,18人获六盘水市高考第一名。学校先后获“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全国校园篮球特色体育传统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3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尊重教育规律,传承三线精神,与时俱进办学;坚持铸魂育人,坚定“育立潮头、做先锋、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正办成教育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公办卓越县中。
党建引领
清风丨惟折磨乃见吾辈
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大意是说,不要怪小人颠倒是非黑白,正是因为他们习惯了颠倒是非才成为小人;不要感叹我们经受的磨难,正是因为历经磨难,英雄本色才更为彰显。磨难是一剂良药,心性明澈、通权达变等优点,很多时候正是从磨难中获得的。这便是“学以益才,砺以致刃”的道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类似激励人们经历磨难以求成才的名句典故还有很多。《礼记·学记》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原石,不经一番雕琢,难成美玉;一段生铁,不经一番锻造,难成好钢。人同此理,正如《诗经·淇奥》里所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的成长也如同雕琢玉石、锤炼精钢那样,只有经历磨难和历练,才能最终有所成就。可以说,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  越是吃劲岗位、艰苦环境,越能磨砺品质、增长才能。南宋陆游在《苦笋》诗中写道:“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陆游的一生,就如同他笔下的“苦笋”,经历了风雨洗礼和磨难考验。从军岁月,陆游经常往返于大散关、凤州、骆谷等地,一次,他随宋军深入前线勘察敌情,看到的是“壶浆马首泣遗民”。这样的经历对陆游触动很大,以至于他到了晚年还写下“忆昨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这样反映百姓心声的诗句。可以说,艰苦、危险的军营历练,孕育了陆游的家国情怀,也成就了一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决定性因素和影响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各种各样的历练,经历各种磨难,是否能够战胜各种挫折和失败。人生成功的过程,其实就是承受各种痛苦、经历各种磨难,战胜各种挫折和失败的过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举凡有大作为的人,必定要经历一番挫折的磨练。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红军队伍中,绝大部分基层官兵都是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多少文化,参加革命的目的也很简单,然而在他们加入到红军这支队伍中,特别是经过长征血与火的磨砺后,理想信念在生死考验中更加坚定,意志在千锤百炼中更加顽强,目光在纷繁复杂中更加高远。  古人讲,“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关键岗位的淬火、重大任务的砥砺,而且挫折和磨难本身就是成长的必要经历,与人生相伴而行。只有主动到一线去、到任务中去,多接“烫手的山芋”,多当“热锅上的蚂蚁”,经受急难险重任务的淬火加钢,才能不断强胆魄、磨意志、练本领,才能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担得起重任。
清风 | 尽小者大 慎微者著
11-28
历史文化源流 |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11-24
清风丨担当大事 全在明强
11-11
清风丨工贵其久 业贵其专
10-25
清风 | 不一毫虚美 不一毫讳过
10-21
师资概况